|
报告题目:有机染料的合成及其敏化太阳能电池性能研究
报告时间:2011年10月27日 晚上7:30
报告地点:图书馆学术报告厅
报 告 人:曹德榕 教授
报告人简介:
曹德榕(Cao De-rong),男,汉族,1962年生,福建上杭人。198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高分子化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德国美因茨大学和兰州大学联合培养有机化学专业博士学位。1997年至1999年、1999年至2000年分别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德国美因茨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做博士后。2000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工作,任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室主任;2005年至今,在华南理工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97年晋升为副教授,2002年晋升教授,2003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至今已指导博士研究生14人,硕士研究生30人。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系主任、生物有机与功能材料科研学术团队负责人;兼任广东省化学会有机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曹德榕教授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特别是动手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培养,注重理论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的相结合。先后为本科生及研究生讲授《有机合成》、《有机功能材料》、《生物有机化学》、《天然有机化学》等课程。
曹德榕教授长期从事有机化学、功能材料、精细化工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包括有机合成、药物合成、光电功能材料、生物传感材料、分析功能材料、表面活性剂、涂料、天然产物化学等。近几年来,曹教授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柱型杯芳烃的合成及其超分子化学研究”、“吡咯并吡咯二酮聚合物电致红光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萘基苯酚醚衍生物的手性光开关性能研究”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蒽醇衍生物的酸催化选择性缩合反应及其应用”,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苯酚醚光致环加成反应及其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可替代石油树脂的无色松香衍生物研发与产业化” , 广东省科技厅农业攻关项目“松香酯类增粘剂乳化技术”,广东省科技厅工业攻关项目“新型有机电致红光材料的研制”(“大面积有机半导体照明光源的开发”的子课题)等1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及多项横向联合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共轭功能有机分子和精细化学品的设计、合成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设计和合成了一系列新型有机电致红光材料――吡咯并吡咯二酮(DPP)共轭聚合物电致红光材料,开拓电致红光材料的种类,为实现聚合物电致发光二极管(PLED)的全彩色化、实用化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开展柱型杯芳烃的合成方法学研究,制备一系列结构新颖的主体分子,拓展杯芳烃研究新领域,推动主客体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发展;(3)设计合成的二炔基阳离子共轭聚合物在微量DNA存在下发生荧光萃灭现象,是有潜力的DNA传感材料和抗菌材料;这类聚合物与PO43- 和Hg2+结合后发生不寻常的荧光增强效应,可用于这些离子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检测;这类聚合物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是有应用前途的抗菌材料;(4)设计合成具有独立的两个光吸收基团和两个吸附基团的新型有机染料分子,拓宽有机染料光吸收范围和增加单位面积的光吸收强度,可用于制备高性能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5)系统研究了蒽环与苯环之间的可逆光致环加成反应,率先开展萘环与苯环之间的可逆光致环加成反应研究,制备了一系列新型光开关材料和手性光开关材料。
曹德榕教授已在《Angew.Chem.Int.Ed.》、《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Macromolecules》、《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Organic Letters》、《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中国科学》、《化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7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
曹教授注重国内外学术交流,先后多次赴德国、日本等地进行学术交流;与国内外同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主办单位: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处
化学科学与技术学院
化学与材料研究中心
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湛江分公司
2011年10月2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