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价格想提就提,提多少就多少,这也给管理部门提个醒,新业态也要严管理,不能太惯,惯出“臭毛病”来。 滴滴收购优步中国后,关于其涉嫌垄断的声音就不绝于耳。对于涉嫌利用市场垄断地位涨价的问题,滴滴方面回应称,滴滴顺风车在部分城市的价格确实进行了上调,但这是为了实现成本的合理分摊,鼓励用户共享出行。(见9月7日《京华时报》) 滴滴“长大”了,“胃口”也大了,大到把优步中国一举吞下。根据中国IT研究中心不久前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滴滴专车以85.3%的订单市场份额居行业之首,优步中国占7.8%,滴滴与优步中国合并后市场份额稳超90%。包括新华社在内的媒体纷纷质疑:这到底算不算垄断了市场? 是否有垄断之名不重要,垄断之果逐渐呈现却是不争的事实,滴滴涨价消息频传,令习惯滴滴出行的乘客纷纷吐槽。一位交通系统专家早就说过:“滴滴、优步为什么要补贴、烧钱?他砸100亿元,会从消费者身上拿200亿元回来。一旦垄断成真,成本肯定最快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如今看来,一语成谶。其实,这道理谁都懂,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滴滴凭什么不断烧钱,补贴、补贴再补贴?不是在做慈善,更不是烧坏脑,而是“请君入瓮”,让大家用滴滴,等大家都习惯了,再来“温水煮青蛙”,收回前期烧掉的钱。 非独滴滴,不少O2O公司都沿用这一运营逻辑:先平台后变现。通过资本的补贴或者助力支持,给消费者小甜头,迅速“吸粉”,跑马圈地旨在短时间形成足够大的平台,而后再进行后续商业模式的设计和变现。区别是,有的O2O公司“守到云开见月明”,成为行业老大,有的倒在了“红海”的血泊里,折戟沉沙;有的找到了可靠的盈利模式或“接盘侠”,实现多方共赢,有的则“磨刀霍霍向猪羊”,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消费者埋单也没有问题,只是,用“热水”煮青蛙未免心太急。 乘客有一个参照系,那就是出租车。当初,网约车正是以价格优势在出租车的地盘里“攻城略地”,到了今天,网约车价格反而有赶超出租车的趋势(一定距离之后,滴滴价格就超过出租车),这就让人很不好理解。出租车因为有“份子钱”等,所以价格难有下降空间,网约车没有那么多负担,为什么最后比出租车还贵?如果网约车价格比出租车还要贵,那么它的创新价值在哪里? 乘客乐于接受网约车,不仅因为便利,还因为它体现了互联网的共享精神,从共享中得到好处,譬如享受到比出租车更好的车况、更低的价格。如果网约车平台衍变成一家坐拥大量专职司机、与传统出租车公司并无二致的公司,甚至以其事实垄断地位获取超额垄断利润,哪里还有共享经济的影子?就算站在了高科技风口,网约车也要牢记互联网精神和服务业的价值,你以为垄断了市场,足以高枕无忧,事实上,司机群和乘客都是理性的,他们对网约车平台的忠诚度多半建立在成本计算之上。别忘了,他们手中还有一张王牌:用脚投票。 已养成习惯的乘客并不想一下子改掉使用网约车的习惯,只是希望网约车平台能够找到更多的盈利模式,就算价格最终还是要涨,也要有一个度,并留足过渡期。此外,出租车想提一次价并不容易,要经过层层论证、审批,许多城市出租车价格维持多年不变,网约车想提就提,提多少就多少,这也给管理部门提个醒,新业态也要严管理,不能太惯,惯出“臭毛病”来。 更多资料请关注官网:zjoffc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