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中华青年 于 2010-11-14 13:04 编辑
今日,一张温总理在广州吃饭的照片在哥的很多童鞋的QQ空间广为传播转载。标题为“这张照片是广州的志愿者拍的~~~~但是看到照片却温暖了我~~~~可爱的温总理~~~”
哥看到这种情形,木感觉到温暖,只感觉到深深悲哀和可笑。
7年来,温总理的执政风格有目共睹——亲民、爱民、俭朴、平易近人,至少在镜头前是这样的。但这样说明得了什么问题吗?我们有必要对此感激涕零,顶礼膜拜,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吗?
中国人一直有种“清官情结”——在缺失公平正义的年代,就盼星星盼月亮盼望出一两个如包青天、海瑞这样的清官,为民做主。这本无可厚非,千百年来的封建专制,儒家思想都不重视制度的建设,只重视士人内心的修炼,只重视官员的道德素养。 但时至今日,经历过西学东渐、五四运动、改革开放等等思想运动洗礼的中国人,如果还寄公平正义的希望与官员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质,那就是愚不可及。要知道,清廉=官员自身良好的道德修养 + 健全长久有效地权力监督机制。而且,后者的作用远远大于前者,基本是符合“帕累托定律”的。 与其寄希望与出一两个青天大老爷,不如既希望于一个良好的权利监督制度。青天大老爷终究会死掉,但制度的生命力却是千百年的。
相反,西方自古就很重视制度建设。 在欧洲,早在8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就思考了制度建设的问题,所著《论法的精神》一书,更是奠定了当今世界90%以上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基础——三权分立。在美国,费城制宪会议上,美国的开国先贤们想得最多的也不是如何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而是关于政府权力与公民自由、联邦与各州权力分配和制衡、民主政治与精英管理等的一系列制度性安排。而这些尽管当时还不太完善的制度,正是200多年后这个超级大国的根基所在。尽管我们叫嚷着法治,但靠一两个高尚的官员维持公平正义,本质上这还是人治,而不是法治。
人们往往诧异于东西方之间关于政治丑闻报道的差异。在中国,官员贪污腐败、权色交易是见不得光的,不宜被大幅报道,是“家丑”。官方媒体要求大量报道某一两个廉洁官员的事迹,某一两个party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而在西方,这类政治丑闻似乎是媒体和民众都热衷追逐的热点话题。新闻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大有不把丑闻吵到全世界都知道誓不罢休的态势。相反,他们对办事公道、清正廉洁的公务员少有报道。为神马会这样呢?哥以为,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有政治传统、文化基因、意识形态等等的因素。但有一个因素是不可忽略的——在西方,对权力的监督已经到了非常完善、严格的地步。出一两个办事公道、清正廉洁的公务员,大家都会引以为常、见怪不怪——权力监督机制摆在那里,这有什么稀奇的?要是能出贪官污吏才值得奇怪呢?
对于温总理吃简单的饭菜,穿普通的衣服、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哥只会表示对他个人思想品质的敬佩,但不代表哥对他的执政能力以及对整个领导层的执政能力的敬佩。 作为一个高层领导人,到灾区跑两圈、在媒体面前吃个便饭固然重要,至少有一点点示范所用,希望可以感动下面那帮狼心狗肺、麻木不仁、冷血无情的的底层官员。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致力于推动一个良好制度的建设,使得总理不必到处跑而地方官员会自动努力救灾,使得总理吃简单饭菜穿俭朴衣服而地方官员会自动不敢公款吃喝。 明朝崇祯皇帝,生活俭朴、勤政爱民,不玩物丧志,不沉迷酒色,甚至一天只睡2小时,力图匡扶大厦之将倾。但是没用,明朝还是亡在他手里,崇祯自己也只有吊死煤山,“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留下令人深思的遗言——“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 清末道光皇帝,大兴节俭之风,不建宫廷楼阁,停止各省进贡,不蓄私财,用的是普通的毛笔、砚台,每餐不过四样菜肴,除了龙袍外,衣服穿破了就打上补丁再穿····可谓是千古最节俭皇帝。但是没用,朝廷照样日趋腐朽,国运照样日益衰落,人民生活照样贫苦,最后洋人打进来,道光也注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上述两个例子都说明,相比动机,历史更加注重结果。领导者自身再高尚,但挽救不了国家的命运,那受后人万世唾骂的就是领导者本身,没什么好说的,历史不会给予你一丝一毫的同情。
如果说是一般的普通老百姓对于温总理这张照片感激涕零,顶礼膜拜,高呼万岁还情有可原,但如果是受过高等教育、思想本应活跃,情感本应理性、思辨、独立的大学生,我只能感觉到可笑和悲哀。我们常说官员是人民群众的公仆,但现在“主人”却对“仆人”高呼万岁,不是很可笑么?而这些人不是别的,正是学识渊博、思想活跃,引领时代潮流的大学生,不是很悲哀么?
所以,当我们转四处载这张照片时,我们是否想过,我们已经做了屁民和贱民,是否还要选择做愚民和顺民?抑或选择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民和公民?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