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好冷清哦,是不是看电影的人比较少。
《点球成金》在电脑看了几回,每次都是振奋人心。
关于体育题材的电影,确实不少,内容大略就是主人公在一直很弱的球队或者自己的实力很弱,但是通过不断的努力,终究获得成功,其中收获了队友之间的信任和得到身边人的关爱,然后在体育史上画下浓厚的一笔——这就是为什么我之前不看体育体彩的电影。
总需要一部电影打破俗套,因为好的电影不仅仅是童话,现实就是:
1、你想努力,但是现实条件不允许——年龄、家庭、经济;
2、想突破,但是又不知道向哪里努力;
3、找到方法了,但是需要冒着舍弃友情、家庭、甚至破产的风险,你是否还能孤注一掷?
4、想实现理想,过程中有必须做小人、背负骂名——你准备好吗?
经典台词(大概意思,临时回忆的,建议看原文)
1、我觉得你放弃那个选择是一件好事,因为你会得到更多选择的空间了——小胖
2、我们都会在某个时候被告知不能再玩小孩子的游戏,有人是十四岁、二十八岁、四十岁……总是会被告知的——球探
3、为什么你不看他们比赛?——小胖 因为怕解雇他们的时候下不了手——主角
4、我不能第二次因为金钱,而做出错误的选择了。——主角拒绝了最高年薪,继续做屌丝
5、因为行业对运动员有偏见,这正是我们获取利益的地方…………像这个人因为投球姿势奇怪,没有被别人意识到他的价值……他本应该年薪XX万,但是我们只需1/20的价格就能买到他了——小胖
6、这是个烂人,你为什么要雇用他?——球探 因为他上垒率高——主角
关于金钱、勇气和选择(豆瓣搬过来的) 片子以“缺钱”做开头,Oakland Athletics棒球队因为财务困难,不得不放弃三个明星队员,职业经理人Billy去跟大老板要钱,大老板说自己无能为力,要Billy用现有的钱做能做的事。Billy为了补缺,到处奔走。在一次谈判上,Billy本来信心十足的要买走一个队员,却因为一个一脸稚气的小胖对老板的一个提示而失败。 事后,气愤的Billy跑去找小胖当面对峙,“Who are you? What do you do?” 小胖被Billy强大的气场彻底打败,吓的连连道歉。小胖是个非常出彩的角色,憨憨的面容,胖胖的身材,外加一个绝顶聪明的脑袋瓜(耶鲁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最后,Billy没能买走球员,却买走了小胖。小胖用自己创造的公式,挖掘出一些被严重低估价值的球员(这些人或者年龄很大,或者身体有恙,或者打球姿势诡异,或者个人生活混乱)。小胖的方法,就是组建一支理论上能赢且Billy负担得起的球队。
队员都买好了,教练却不相信这些“老弱病残怪”能成事,于是弃之不用。结果Oakland连连溃败,比分垫底,惊动了大老板。Billy和小胖坐在大老板面前,Billy气定神闲,告诉大老板他相信小胖的算法。小胖说如果能够让他们布置的球员上场,Oakland会7连胜。面对教练的阻挠,Billy和小胖联手摆局,瞒天过海,把教练御用的队员卖给其他球队。教练哑巴吃黄连,只能硬着头皮派剩下的队员上场,没想到从此Oakland如有神助,先是实现了小胖预测的7连胜,继而打破了扬基队的记录,实现了20连胜。这时电影院里群情激昂,似乎大家都准备好了Oakland在淘汰赛上创造奇迹,取得冠军。如果真的这么演,那么就太落俗套了。还好导演没让我失望,Oakland在第一场淘汰赛上就输了。
落败淘汰赛,Billy情绪低落,却在这时收到了Boston Red Sox老板的邀请,以天价$12,500,000聘请其做经理人。接受了这个邀请,Billy就不会再为钱发愁,而可以彻底摆脱中年危机。片中对Billy中年危机的描述,润物细无声,笔墨不重,却勾画得有血有肉的,44岁,高中学历,婚姻失败,老婆改嫁,事业低迷,连12岁的女儿都担心他会不会失业。一个有趣的细节,Billy去前妻家里接女儿,前妻住的是豪宅,新的男人身材很瘦,连Billy球队的金牌球员的名字都叫错,估计是IT业的富豪。Billy坐在沙发上等女儿,跟新的男人和前妻进行了几句简短的对话,面对这两个人,自己是失败的,气氛自然尴尬无比,可以想象,每次接女儿,这种场景都会重演。如果Billy接受这笔钱,就可以一洗之前的“屈辱”,不但个人生活有了保障,还能在新的球队自由发挥,不再被金钱束手束脚。但是Billy没有接受,意料之中又意料之外。离开自己带了几十年的球队不容易,离开自己一直居住的加州不容易,最重要的是离开自己可爱懂事的女儿不容易。当钱的问题终于解决,才发现事情的关键并不是钱,说白了,一个人的成就感并不能用钱来衡量。
如果真要把这部电影当成励志片,它告诉我的并不是“努力就能创造奇迹”,而是人要有勇气作出改变。Billy一直拒绝跟球员亲近,理由是如果投入太多情感,想炒人的时候会下不了手,可却在40几岁的时候,放下了这些防御,主动跟球员沟通,为他们加油打气。在遇到小胖之前,Billy一辈子都在听老一辈人的经验之谈,十八九岁的时候,听了这帮人的游说,放弃了全奖的斯坦福,直接加盟了职业联赛,结果十年也没出成绩,到后来当上经理人,也要听这帮人的建议来买卖队员经营球队,可却在40几岁的时候,选择力排众议,听一个25岁年轻人的建议。如果相信,就要拿出勇气改变。这就是我所学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