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186 天 [LV.7]常住居民III 群组: 独立思考读书会
|
文章村事件采访手记——这本应承受的,必承受。
这次的新闻调查报道,选择了后山与学校的纷争。认真思考下来,原来是关于整个中国城市发展进程。
其实想到这个关键点是很开心的,因为社会新闻,需要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分析,那就是一个历史循环的一幕,追溯到根本就是制度问题。
全稿贴出还不行,复试结果还没出。
我很恐惧地意识到,学校、学生之间的鸿沟。当然,也可以猜想到一点儿的,民众与政府之间的鸿沟。
至少在我现在看来,学校在某些方面,至少在人性,或者任何角度去考虑到的任何方面都无法达到完美的情况下,学生也许需要多一点的耐心和宽容。譬如说你不可能要一所大学,如此多人的一个集体,去至善地完成任何任务。就像一个学霸也好,有些科目还是不尽如人意的,一些科目的题型是他的弱项。但是由这次科目和题型就否定了他的成绩了吗?未免过于吹毛求疵。
而且,一个人的说话并不是为了维护某一方,而是根据他的调查资料所判断得出的。
是啊,为什么人们要加上一个标签在他身上,然后加之抨击?
就像王小山在做那个垃圾焚烧代表时,他去了日本的垃圾焚烧厂看过,知道烧垃圾是必然的发展结果,问题的关键是烧什么类型和怎么焚烧。然后那些居民就开始骂他叛变了。
“叛变”,多么可怕的一个词语。
认识的局限,真的可以让一个人,一群人很狭隘。他们只固守着自己的价值观,他们只认可那些固定了的东西。
而西方有一句话说:“我不会为了我的信仰死去,因为我永远不会知道它是否正确。”
试问,我们能否有这样的态度?
我开始明白到,学校的信息一定要适度地公开,信息不对称会导致许许多多不必要的误会,这时候的鸿沟是搭建起来的,万丈之高时已经怎么拆也来不及了。
我曾经劝说过。但是你要明白,这事牵涉到ZF。不好处理。
湛师发生这么大的一个事情,你有没发现湛江的媒体报道?没人敢报道。
那更何况是校方呢?
我也曾经把这个问题拿到了宣传部去问,得到的是一个我承认并且无力的答案。
陈老师说,湛师是一所以育人为主的大学,很多学术项目,科研会议……湛师并非所有的人,甚至只是几个人在关注和解决这个事情。
或者说学校历程发展上,这个事只是很小的事。根本不足以提起。
这个事情正在由法规处那边起草一个公告。
是啊,其实后山被封,影响到的湛师人只不过是那么几百人,或者一千人?
占湛师学生两万的百分之几呢?旧区的同学表示毫不知情。
其实也就是我们几个在瞎搅和。
有时我听到他的话,更会质疑自己所做的调查有无意义。
其实他说的是,做新闻,其实就是拿着放大镜,一些事不报道,其实对任何人的生活没有多大的影响。
但是它的作用是“片面深刻”。可以在一个事情上总结与反思,更方的立场和观点可以交流,这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教育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自己与自己之间的事。
嗯,我认为这个事情能够达到这个程度就好了。
他说,湛师的人好忙的,考试的考研的,实习找工作的,教师研究论文,学术交流,任何人都忙着自己的未来。
而吃饭和住宿问题占据我们的生活究竟多少呢?
听着听着,其实我是否把事情看得太重了?
我明白消遣是很重要的一个大学生活环节,但是它不是我们的全部和关键。
或许我说这话又会惹毛哪位同学、老板。
既然这事并不是由你或者我来决定的,也不是学校来决定的而是由他ZF来决定的。
那么这种必然,能否缓解一下我们对学校的不满。
可以讨论关于后山和ZF的关系,但是学校夹在中间本身就扮演一个尴尬的中间人角色,就是一个讨嫌的角儿。
喔!我想到这点,难免心生怜悯。
因为我也是一个讨嫌的角色。有共鸣。
说一些话,惹来非议和臭骂。
但学校和我一样。
学校要对学生负责,面向大局所需就会牺牲一小部分人的意见。
我要对新闻负责,所写内容难免会令某些人心生反感厌恶。
那么,这本应承受的,必承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