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很赞成有“读书之星。”可是“读书之星”的评选是很有问题的。原本是出于鼓励的心态,可是慢慢的就变成了一个以读书数量上取胜的奇怪鼓励。或者读书多确实是好,可是读的多不代表读的深。虽然评选的时候也有看学生的读书笔记一项,可是真的会仔细查看吗?如果一个人一年可以读三百本书,在数量上我很是佩服,但是可以读到多少是自己的东西又让我很疑惑。
例如读《论语》,难道就是看完了译文,有了解就是读了么?按照我们这个信息化的社会而言,这样做似乎就够了,因为看看于丹的《论语》就相当于读了孔子的《论语》。大概所谓的快餐文化就是这样来的。或者读完那些青春小说?或者读完那些野史传奇?于是一个读书之星就产生了。
有时候我很想问问那些曾经获得读书之星的同学,他看过的书,他能再复述一遍么?他可以给我解读出自己的看法么?因为在学校里,绝对存在另一种与之相反的同学,他们不可能获得“读书之星”,因为他们一个学期只能读二十来本书。但是他们可以解读自己读过的书。
就像同一本书,《文心雕龙》。A用了一个学期才读完;B用了一个星期就读完。面对《文心雕龙》这样的著作,可以一个星期读完,我要对着这样的同学行五体投地之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