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中华青年 于 2010-10-10 02:53 编辑
洋洋洒洒很多字,都是真心话。有心者姑且一看,无意者绕道。愿那些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羁绊重重者坚持,愿借学术权威飞扬跋扈的威权早日倒掉。
近日,暨南大学某教授来湛师演讲,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行。末尾的讨论环节,一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注意,这位学生只是提出自己的疑问、疑虑,连质疑都算不上,遑论反对意见(我事后与其交流过,他详细表达了他的意思,只是说出了困扰自己已久的疑惑,并无反对之意,反而当时是很佩服该教授的)。该教授一反温文儒雅,略带恼怒地加以训斥。说什么“我只是来这里寻找志同道合者的”、“各位虽然在座,但未必都算是我的学生”、“这样的话我来这里就没什么意思了”•••••在其训斥下,在座某些同学纷纷向提问的学生投以嘲笑•••••
见到这一幕,我感到愤怒和悲哀。越想越是如此,于是便写下这篇《打倒藏在权威背后的威权》。愿该教授可以看到,愿在场耻笑别人的那些同学可以看到,更愿与诸君共勉。
首先。大大小小的讲座、演讲我也参加了不少,想必大家也参加了不少。这些讲座、演讲之前,有一个介绍嘉宾的环节,主持人总是将嘉宾的头衔:官方的、非官方的、半官方的等等,列出一大堆,然后是嘉宾取获取的奖项、出版的著作•••••• 为什么要这样呢?苏东坡在<<上执政乞度牒赈济及因修觯宇书>>谈到:"盖人微言轻,理当自尔。" 所谓人微言轻,就是地位低,言论主张不受人重视。 因为“人微”,所以“言轻”。 因此如果在演讲、讲座开始之前把嘉宾的地位抬高,就能在听众心目中树立起嘉宾的权威,树立起对嘉宾的信任。听众在演讲开始之前就对嘉宾有了敬畏的感觉。 但是这样的话,听众还有勇气、胆量质疑主讲者否?现场还有“平等交流、和平探讨”的民主氛围否?要知道,权威的背后就是面目狰狞的、霸道的威权。
其次。 现今的专家、教授的知识水平、道德水平是不是真的到了至善至美,不容置疑的地步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最近,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肖传国因方舟子揭露其学术造假而买凶将其锤击致伤,现已被捕;2009年4月,上海大学博导陈湛匀因论文抄袭被撤行政职务;2009年10月,武汉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昭方、党委常务副书记龙小乐,因涉嫌在基建工程中钜额受贿被捕••••• 层出不穷的学术造假、贪污腐败丑闻早已将本来神圣的专家、教授拉下神坛。广大网民送以“砖家”、“叫兽”的荣誉称号正说明他们不得人心。 在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界,静下心来做研究的少,一心评职称升官发财的大有人在。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视砖家、叫兽的话为无可争辩、不容置疑的金科玉律呢?
再次。 真正的大师应该拥有怎样的胸怀?什么样的态度才真正有利于发现真理、推动科学进步? 窃以为,真正的大师必须拥有“既不因言废人,也不因人废言”胸怀——既不因为某人说了某些不正确的话而废弃这个人本身,也不因为这个人不好而忽略他提出的有用的建议。 民国时期,北大学术民主氛围隆重。教授与教授之间、教授与学生之间常常因某些学术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但这私底下丝毫不影响他们之间的友谊和交往。 钱学森常感慨:“解放后的人才无法与民国相比”。这其中有很多因素,但学术上不惟真理,只惟“权威”,只惟“泰斗”是重要原因。学术权威越多,学术进步越慢是不变的真理。 季羡林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头上顶着“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等三个桂冠这位耄耋老人却不以为意,坚持摘掉三顶帽子,说:“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最后。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学习?“在大学学习知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习”学习的方法”。”这句话大家经常听到,但做不到的人也不在少数。在大学的课堂里经常可以看到,老师一讲出或写出某些内容,某些同学(通常都是坐在前排,而且通常是女生)马上一字不漏地记下来,然后拿回去背。更有甚者,对怀疑老师的同学大加讽刺嘲笑。对此我感到深深的悲哀——他们根本不懂得独立思考,不懂得质疑。老师讲的一定都对么?你独立思考过没?这样高中填鸭式的学习方法,难道不是表明你只是顶着大学生头衔的高中生么? 有位老师说得好: 我宁愿你对我说的话独立思考、仔细判断后全部质疑和反对,也不愿意你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这位老师不仅真正具有大师胸怀,而且道出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孔子曾问礼于老聃,可以说老子是孔子的老师,但孔子并没有完全信服赞同老子的主张,自此才有了不同于道家的儒家学说。2003年非典期间,2月北京有关权威部门发布消息:“引起广东非典型肺炎的病因基本查清”,元凶是“衣原体”。 对于这一结论,以钟南山为首的广东专家提出了质疑,事实最终证明,钟南山的坚持是正确的: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