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两个一百年目标”理念的贯彻落实逐步深入,尤其是进入2016年全面开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以来,对小康社会的论述和提法逐渐增多,反映在我们事业单位、公务员等一系列公职类考试上,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关知识点的考察也是经久不衰、形式多样。虽然大家对小康社会天天提、日日看,但在公职类备考复习过程中,考生往往把重点放在一些很细微和具体的知识点的把握上,而忽略了对小康社会基本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事业单位考试中,都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察的,而且很少以记忆型考题出现,都是材料题,这就对考生基础知识储备和在此基础上的理解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就为大家讲解下关于小康社会的几个基本问题,用以丰富大家的知识储备,提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首先,小康社会的概念内涵和发展历程 早在西周时候,小康一词即已出现。《诗经》上的《大雅·民劳》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句子。在这里,小康是生活比较安定的意思。《礼记·礼运》上记载:“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这里描绘的是在夏禹、商汤、周代的文王、武王、成王、周公治理下出现的盛世。所以在传统思想里,小康的涵义基本都是社会稳定、百姓生活比较安宁。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后,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在会见日本首相的到访时,提出中国现代化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小康状态,他构想了建设小康社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邓小平同志对小康社会的构想是借鉴了我国传统观念里的小康的概念,当时他具体的说法是“经济上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 接下来的各界党中央都对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都有概括,如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任务;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所以小康社会在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历程。 其次,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在中国共产党历次对小康社会建设的具体概括中,都有对其基本目标的概括。如邓小平同志的“经济上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还有之后历届党中央对小康社会目标的阐述,如经济上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政治上要保持人民民主不断扩大,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持续发展;文化上要大力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建设上要保证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态建设上要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设魅力中国。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对小康社会的认知是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丰富的过程的。 再次,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区别 这是最近一个时期各类公职类考试的重点。按照邓小平同志设想的社会主义建设三步走战略,我国已经在2000年进入了小康社会阶段,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等指标上,都基本达到了小平同志对小康社会的概念。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世纪国内外社会发展的实际,在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审时度势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概念,这就把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进到了新的阶段。小康社会的建成,基本都是注重硬性的经济指标,而对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软指标涉及较少。而且,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对我国社会建设的要求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如对区域协调、城乡协调、国内外两个市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注重经济收入和物质生活,就是是社会整体更加协调的发展。总是,二者的区别可以概括为前者着重强调物质生活而有忽视其他方面之嫌,后者则强调对人民群众在切实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全面提升他们的政治、文化、民生等各方面的素质。 小康社会的考察,将在最近一个时期的考试中保持较高的出现频率,对小康社会基础知识的理解是大家必须熟悉的知识储备,希望大家在本文涉及的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尤其多关注时政新闻,提高对题目的理解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