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常听到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抱怨:四年了,自己似乎什么也没学到。这并不是个例,我想应该每一个大学生都或多或少地有过这样的体会,不管是刻苦学习的,还是活跃于各种社团活动之间的,抑或是二者平衡发展的……无论在别人眼里有多么风光,生活有多么精彩,当学期接近尾声,我们得以在看似忙碌的生活中静下心来时,才悲哀地发现这一学期似乎又在懵懵懂懂间被“混”过去了,就像我学生物一样,即使一年到头都抱着教科书猛啃,到期末了除了死记硬背的条条框框外,什么也没有。记忆是短暂的,考完试,脑子里的条条框框也就消失得差不多了。我甚至没有勇气问自己“学到了什么”。
同时,我也常常疑惑:大学到底要学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我看到薛涌老师的《北大批判》。读了这本这本书后,我突然明白,大学并不是单纯学知识的地方,而是培养良好人生观、批判性思维以及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地方。
在美国大学你大致可以发现这么个现象:越是好的大学,就越是云里雾里地教一些“没用”的科目。比如哈佛、耶鲁,最流行的专业经常是历史、文学社会科学等。越是排名低的学校,越是实际,比如什么财会专业等。美国很多大公司的CEO本科时所学的专业都是这些“无用”的专业。好的商学院,一般也避免要那些本科学管理的学科,觉得这样的人视野太窄。不少商学院反而更加亲睐本科学文学、历史等专业的学生。因为只有当两种不同的学科相互融合,不同的思想相互碰撞,我们的社会才可能有创新。
当然,我并不是鼓励大家都报文学专业,毕竟美国与我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的,体制不一样,社会形势不一样。别人学文学、学历史是学习如何形成自己的论断与观点,而我们的文学却依然是“背”字当头,只能一味地接受前人的观点,毫无创新可言。我们的经济管理研究院也不喜欢招收文学专业的学生。
这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无奈,也是教育的悲哀。就说生物吧,背了一堆的植物名,却不知道林奈和他的双名法是怎么回事;从高中就开始背达尔文的进化论,却从未翻过《物种起源》;记了一车又一车的名词解释,却对这些词的背景出处全然不知……在这种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的的僵化思维之下,又怎能迸发出属于我们的活力与智慧呢?
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知识不是死记硬背地背出来的,要想真正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就要通过大量的阅读与实践,多层面地去理解所学的知识。学会思考,学会阅读与写作,为我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也许这才是大学里能学与应该学的东西!
以上纯属个人浅见,欢迎批评指点!
Copyright © 湛师人论坛 zhanshiren.com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粤ICP备09028485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Comsenz Inc. GMT+8, 2025.1.21 12:56